影音先锋第四色/97人人插/亚洲视屏在线/日韩无遮挡毛片

  • 服務熱線:13728883399
  • wangyp@shangeai.com

刷臉支付成新戰場,安全性與隱私保密跟上了嗎?

時間:2019-10-08 10:41:57點擊:829次

本以為以微信、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在革新了擁有幾千年歷史的物理貨幣后,將會讓“二維碼”成為未來數字生活亙古不變的主貨幣。

但是結合行業與線下體驗來看,第三方支付平臺似乎并不滿足二維碼的效率,因而希望推出一種更加簡化的支付方式——刷臉支付

2019年,一場關于“刷臉”的變革正悄無聲息的席卷開來,包括京東、銀聯在內的第二梯隊支付平臺蓄勢待發,企圖在新賽道分得一杯羹,同時,微信、支付寶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補貼大戰,企圖延續曾經創下的輝煌……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或許由今年開始,便捷的“刷臉”將取代繁瑣的二維碼,成為我們支付的主要手段,但是長遠來看,這條路似乎并不會比二維碼更好走。

二維碼市場已經飽和
早在2010年,有電子商務加持的支付寶率先啟用二維碼支付技術,由于正趕上移動互聯網起步,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幫助下,僅僅3年,支付寶就占據了線下支付70%的市場份額。

就當支付寶準備一鼓作氣統治整個線下支付市場的時候,微信卻在2014年悄無聲息的上線了“紅包”功能,此功能一舉扭轉了騰訊財付通的雞肋地位——根據易觀智庫顯示,在此之前,微信支付僅占據3.3%的市場份額,到了2015年Q3,微信支付市場占有率一躍占據了15.99%的份額。

同年,滴滴、快的補貼大戰成為當年互聯網行業最耀眼的事件,這兩個公司背后站著的正是騰訊和阿里,其實騰訊和阿里燒錢補貼出行市場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出行”,而是支付。

由于移動叫車只能通過手機端進行操作,并且付款也將轉移到手機端,所以騰訊和阿里拼命的燒錢,首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教育用戶,讓用戶養成移動支付的習慣。

最終,隨著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微信和支付寶的市場占有率也以平分秋色告一段落——根據Analysys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3季度》數據顯示,支付寶占據移動支付53.71%的市場份額,微信支付占據38.82%的市場份額,這兩家合在一起占據了92.53%的市場。

縱覽行業可以發現,微信和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幾個季度以來都沒有出現太大的波動,這明顯是市場成熟的標志。

雖然在二維碼支付市場已經成熟,但是并不意味著市場已經固化。

刷臉支付將成降維打擊通道
一方面,微信和支付寶誰也不服誰,另一方面,銀聯、京東等第二梯隊的支付平臺也想在移動支付領域分一杯羹。因此,大家很默契的想到了通過技術升級實現降維打擊。

早在2014年,受微信“偷襲珍珠港”的支付寶就開始進軍刷臉支付領域,到了2015年德國漢諾威展,馬云更是親自站臺展示了刷臉技術。

經過幾年的迭代,2018年末,支付寶率先在消費級市場推出了刷臉支付產品——“蜻蜓”。幾乎以此同時,國字號的銀聯也聯合一眾線下門店,上線了刷臉支付。

不過從現在來看,由于移動支付是一門很依賴底蘊的行業,第二梯隊的支付平臺與第一梯隊的微信、支付寶一同推出刷臉支付似乎并沒有什么優勢。

從這個角度再看2014年的微信,可以發現,如果當時微信沒有率先推出“紅包”這個降維打擊,其與支付寶勢均力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正如歷史上的無數次事件重演一樣,微信和支付寶在這個全新的領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燒錢大戰。

2019年4月,支付寶推出蜻蜓2代,定價1999元,并且宣布將在未來3年內,投入30億元人民幣用于刷臉支付的升級和推廣。僅僅5個月后,支付寶又宣布,補貼由原來的30億元人民幣提升到不設上限。

2019年8月,微信支付也推出了刷臉支付硬件設備“微信青蛙Pro”,同時微信也宣布開啟微信支付成長計劃,開啟補貼模式。雖然微信官方沒有透露此次在刷臉支付方面將燒多少錢,但是業內傳聞微信的補貼目標將是100億元人民幣。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刷臉支付領域如此疲于奔命,實屬出于無奈。

這是因為刷臉不同于二維碼,并不能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整合。換句話說,受限于體積與效率,未來的線下商鋪在微信和支付寶的刷臉設備中只能二選一。

因此,到了刷臉支付,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終極決戰終于將要打響,或許在5年以后,我們去線下店支付,將再也聽不到現在熟悉的“微信還是支付寶?”,而是直接掃臉支付,當然,具體是哪家勝出,就不好說了。

安全性與隱私將是最大挑戰
當然,除了更加方便,刷臉支付在安全性與隱私方面也對平臺運營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由于人的外觀不具有隱私性,怎么避免人的面部信息不被盜就成了擺在平臺運營商面前最顯著的問題。

以iPhone的Face ID為例,雖然蘋果宣稱其誤判率僅為百萬分之一,但是iPhone X僅發布兩個月后,越南一個名為Bkav的安保公司就通過制作磨具破解了Face ID。

由于面部信息具有“唯一性”,一旦被“盜”,怎么保證消費者可以繼續安心使用刷臉支付,也是一大嚴峻挑戰。

此外,由于立法還沒有跟上,消費者將面部特征交給平臺運營商,平臺運營商又怎么能保證消費者的面部信息不泄露?

總的來說,雖然目前來看,刷臉支付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在細節方面,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希望平臺運營商不要僅僅關注對手與市場,還是應該回歸初心,以消費者為主體,進而達到人機協同發展的次時代信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