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購物“刷臉”還只是一句饒有趣味的調侃;一轉眼,“靠臉吃飯”就這樣成為現實。
10月20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多項賦能”論壇上,中國銀聯聯合60余家機構正式發布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
隨著10月31日三大通信運營商齊推5G通信套餐,5G商用時代正式到來。延遲少、速度更快的5G時代的來臨,也推動已經試水一年有余的
刷臉支付提速升溫。
此前,支付寶、微信支付先后推出“蜻蜓”、“青蛙”刷臉支付設備,現下,銀聯也開始在這一領域布局謀篇。今年以來,刷臉支付在線下支付場景的“地盤爭奪戰”更是打得火熱,從街邊小店到大型商超,處處可見“刷臉支付不排隊”的設備和宣傳標語。
“刷臉付”能否成為繼“掃碼付”之后,又一革新消費者支付習慣的
移動支付方式?
這一新興技術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似乎還要面臨更多考驗。
IT行業業內人士頻發觀點,其中就提到,黑客可能僅需要憑借一張高清照片就能解鎖用戶手機,從而致使用戶的各類信息及資產被盜。這并非危言聳聽,在該項技術落地之初,就曾發生過用照片“刷臉”解鎖的現象。
于消費者而言,“刷臉”支付最大的方便之處在于擺脫了手機這一介質,從而使得移動支付更加便利。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方便之外,安全是更重要的前提。
刷臉,要方便,更要安全。
“跑馬圈地”尚在進行,“彎道超車”仍有機會
10月31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在長沙家樂福芙蓉廣場店內看到,該店的自助收銀通道內,同時擺放了分別支持微信支付及支付寶刷臉支付的數臺自助收銀設備。一些消費者隨機選擇了支付設備,也有消費者留意選擇微信支付或支付寶設備進行付款。
這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的線下支付場景爭奪戰中,出現的饒有趣味的一幕。事實上,在卜蜂蓮花、華潤萬家、家樂福、步步高、沃爾瑪等長沙市內大型連鎖賣場,均可見到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投放的自助收銀設備。
記者注意到,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因社交屬性的用戶黏性更高,微信支付在線下移動支付領域的應用場景運用更為廣泛。而刷臉支付的出現,則為支付寶提供了在線下支付領域“彎道超車”的機會。
“支持刷臉支付后,選擇支付寶付款的顧客比以前多了?!标惣叶陕飞弦患姨熵埿〉甑曛骼钆扛嬖V記者,過去顧客喜歡使用微信掃碼付款的習慣開始出現細微改變。
今年以來,除大型商超、賣場內上線同步支持掃碼付、刷臉付的大型自助收銀設備外,在不少街邊小店的收銀機前,一個比成年人手掌大不了多少的支付寶小型刷臉設備也開始頻頻露臉。
支付寶相關負責人向三湘都市報記者證實,支付寶刷臉支付商業化一年多時間以來,已經進入了零售、餐飲、醫療等多個行業領域,目前,包括長沙在內的全國上百個城市的用戶都可以使用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功能。
盡管巨頭們的地盤爭奪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銀聯“刷臉付”的快速跟上,刷臉支付在線下各個支付場景的市場份額的輸贏尚未有定論。
一長沙聚合支付公司負責人就認為,比起掃碼付,刷臉支付更考驗支付機構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程度,銀聯在一眾中老年市場上更具優勢,而支付寶的“快人一步”和微信支付的“深度社交屬性”也是其他兩家的優勢所在,“這一支付方式的端口尚有很多空白領域,幾大巨頭仍有較大努力空間。”
隱私泄露、賬戶被盜等問題仍待解決
用楊冪的照片,可以在支付設備前刷出她的支付賬號嗎?如果選擇了刷臉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或者銀行卡里的錢還安全嗎?刷臉支付、掃碼支付和刷卡輸密碼,究竟哪一種非現金支付方式更讓人放心?
在三湘都市報記者的隨機調查中,對于如今逐漸升溫的刷臉支付,受訪者均保持著新鮮感與疑問并存的心態。
與密碼、
二維碼不同,人臉屬于相對公開的生物特征,除特殊使用場景的攝像頭外,公共領域的監控設備等很多場景下都能夠獲取相關信息特點。
談及刷臉支付的安全隱患問題,曾參與過商城軟件系統刷臉登錄研發、在IT研發領域已有近十年工作經驗的長沙某軟件研發公司CTO劉先生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刷臉支付本質上是依靠用戶的面部特征進行識別的過程,程序通過攝像頭將當前人臉信息與用戶事先上傳的人臉信息進行匹配,因信息匹配難以100%吻合,于是在這一過程中就存在少數刷錯的可能。
他坦言,其此前研發的刷臉登錄工具是基于2D人臉圖像,在上線前測試中,就曾經出現過用照片成功刷開相關賬號的情況。
“即使不是照片,黑客也可能通過視頻來獲取目標用戶的人臉數據,而這種方式,就難以通過檢測眼睛、頭部是否會搖動來避免?!眲⑾壬硎?,不過,相較于2D人臉圖像識別,3D人臉圖像安全級別更高,“現在商用的刷臉支付技術相對成熟,但也難以避免小概率盜刷事件的發生?!?br />
除賬戶安全問題外,用戶的隱私如何保障也頗受關注。密碼可以隨時更改,但你的人臉數據一旦上傳,便可能成為了相關技術企業數據庫里永久的一部分,這些對用戶而言至關重要的信息會被技術企業用在何處、用于何事便難以控制,繼而,用戶的隱私安全要如何保護也就成了問題。
目前,國家尚未有相關完善的監管條例出臺。
支付僅需10秒,解放了手機等支付介質
“屏幕開始刷臉,刷臉成功,請確認!”11月1日,在位于長沙市芙蓉區的羅莎蛋糕東外灘店,三湘都市報記者也體驗了一次“刷臉支付”。
選擇了幾件商品后,營業員結算完畢,記者點擊支付機器上的刷臉支付按鈕。按照提示,輸入支付寶綁定手機后四位電話號碼。隨后屏幕上出現一個圓圈,開始
人臉識別。整個過程僅需10秒,價值28元的物品還獲得了平臺給出的1.8元優惠減免。
“你是首次使用,需綁定支付寶手機號碼后四位,第二次用的話直接刷臉就可以了。”羅莎蛋糕東外灘店工作人員提醒。她告訴記者,早在三四個月之前,門店就安裝了刷臉支付機器,“掃臉支付年輕人更為青睞,不帶手機也可支付,即便戴著帽子也能識別出來?!?br />
除了在流通領域的零售渠道露臉較多的支付寶刷臉支付,微信支付、銀聯推出的刷臉支付工具也已進入了長沙部分商家供消費者使用。
在步步高大賣場梅溪新天地店,三湘都市報記者站在微信支付自助收銀設備前,點擊選擇“刷臉支付”后輸入手機號碼,頁面引導至相關用戶協議。記者選擇“同意”后,開始進入支付流程,交易過程也僅10秒左右。
芙蓉區天貓小店銀港水晶城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刷臉支付在該店上線后,顧客多了一種支付選擇,使用支付寶付款的顧客較此前多了不少,有一些年輕顧客喜歡體驗新奇?!岸椰F在有‘掃臉領紅包’,整體而言更實惠?!?br />
“臉”作為介質,解放了手機這一支付介質,即便拎著東西,也可輕松付款。10月31日,記者走訪發現,除了日常出鏡頻率較高的零售場景,掃臉支付在餐飲、醫療等多個行業均有應用。雖然刷臉支付方便,但從市場來看,現在仍處于叫好不叫座的階段。
羅莎蛋糕東外灘店工作人員介紹,年輕人比較好奇,但使用效果卻不太理想,“刷臉的一天也就十幾人,還不到1/10,始終還是用微信和支付寶掃碼付款的多。”
“老年人不敢用,擔心信息泄露。安裝了一個多月了,一天大概有十幾人用刷臉支付,占比小。”位于芙蓉區晚報大道附近的愛嬰媽媽母嬰生活館負責人介紹。
該負責人表示,刷臉支付相對于掃二維碼,是一個趣味性的玩法,也是未來的支付趨勢。但試過一次后,更多的消費者還是選擇了掃碼支付,“更重要的是,刷臉支付帶來的效率提升并不明顯,刷臉支付有時候會卡殼、死機等等。相比傳統二維碼掃描的支付方式,甚至會顯得更為麻煩。”
商家需增加額外防損程序
10月26日上午,三湘都市報記者在卜蜂蓮花富興金融店內看到,人工收銀區僅有一位收銀員在崗,導致五六位顧客排隊等待付款,但一旁的8臺支持自助收銀的刷臉設備卻并未開啟,呈現黑屏狀態。幾分鐘時間內,兩三名年輕顧客為避免排隊而上前嘗試使用,最終未果。
走訪中,三湘都市報記者注意到,在大賣場內,支持刷臉支付的自助設備通常被集中在收銀臺一側,盡管多臺設備在收銀環節加快了工作效率,但由于大部分顧客一次性購買的商品多于一件,商家安排了少則1名,多則3名工作人員進行防損核驗,檢查消費者購物袋內的商品件數與小票或電子屏上顯示的付款件數是否一致。而在這一環節,仍然出現了等待的現象。
刷臉新場景不斷涌現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在長沙,除了刷臉過閘、刷臉支付、刷臉取款等大家熟知的應用場景外,刷臉取廁紙、刷臉寄存等越來越多新鮮應用場景也出現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賀龍南廣場公共廁所是長沙首座智慧型公共廁所,為了防止廁紙的浪費,廁所引入了
人工智能技術,想要取廁紙得刷臉。記者在現場看到,廁所的入口通道處掛著一個人臉識別廁紙機,只要站在地面黃線處正對著機器,約3秒鐘后機器便完成了面部識別,機器下方會自動伸出來一段長約40厘米長的紙巾。同時,廁紙機還有自動記憶功能,同一人須間隔15秒后才能再次取紙。
目前不少超市的儲物柜使用的是二維碼紙條取物,而在長沙的萬家麗生活超市,采用的則是頗具科技感的人臉智能識別儲物柜。記者體驗發現,按下“存”鍵,將臉對準攝像頭后,系統會自動打開一個空置的儲物箱門;而取出存放的東西時,只需按下“取”鍵,將臉對準攝像頭,系統正確識別后相應的儲物箱門會自動打開,整個過程很流暢。
“一方面,人臉識別被廣泛用于智能安防和智能刑偵,這些用途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來說是意義重大。另一方面,諸如刷臉支付、刷臉取款等人臉識別技術的商用開始普及,非常方便?!痹谥心洗髮W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梁毅雄看來,人臉識別技術在國內迅速發展和應用是一件好事。
“活體檢測”是目前最大技術難題
不過,不久前的“豐巢智能柜”事件,將“人臉識別”應用推向了風口浪尖。
據媒體報道,嘉興幾名小學生在一次課外科學實驗中發現,在使用豐巢智能柜“刷臉取件”時,只要用一張面部打印照片就能打開智能柜,根本無需快件人本人在場。隨后,相關媒體對該結果進行的驗證表明,豐巢智能柜確實普遍存在只要用照片就能打開的情況。盡管豐巢緊急下線了“刷臉取件”功能,并未導致用戶損失,但在人臉識別技術廣泛應用的當下,這一技術的安全性問題一時間備受關注。
“人臉識別其實是一種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目前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研究和應用已經比較成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國際權威人臉識別公開評測集合LFW上,算法識別率競賽前幾名均由國內的科技公司包攬。”梁毅雄介紹,目前人臉識別技術領域所面臨的最大技術難題是“活體檢測”,即系統攝像頭在識別人臉是否為本人的同時,還能檢驗是否有人利用照片、視頻等手段冒充用戶,這一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突破。目前在刷臉取款、刷臉支付等應用場景中,用戶常被要求完成“左右搖頭”、“眨眼”等動作,其實就是系統在識別鏡頭前是否為真人。
記者了解到,在“豐巢智能柜”事件中,豐巢方面就是因為沒有應用“活體檢測”技術而出現系統漏洞。
對于人臉識別系統能否對雙胞胎以及整容者進行有效識別這一問題,梁毅雄表示,目前普遍使用的識別模型確實還存在一定的誤識風險,雖然更高精度的專業識別模型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成本比較高,這也是技術需要繼續完善的。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新技術的出現,人們的日常生活得以享受到大量新興技術帶來的便利,這是技術革新所帶來的大趨勢。但在新技術的發展、落地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些許“陣痛”。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認為,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正推動著大量行業的進步,但隨之暴露出的很多潛在風險也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僅僅是支付,包括在其他場景下,“刷臉”要真正實現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用戶面部特征采集的安全性與隱私性、用戶信息的泄露與惡意買賣、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都需要解決,而這離不開監管部門、數據采集部門或公司、人臉識別技術提供公司的共同努力。
記者 朱蓉 卜嵐 潘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