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時報記者 王兆寰 北京報道
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了銀行的服務模式、拓寬了銀行的發展空間、加快了銀行的轉型步伐,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的智慧銀行建設,是新時代銀行蓄力新動能的戰略重舉。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中國經濟邁入了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作為一家立足首都、服務首都的金融企業,北京銀行始終把金融科技高質量創新發展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首都的 " 金融發展 " 和 " 科技創新 " 兩個優勢,在智慧銀行發展建設方面取得了行業領先的理論研究突破與高質量的創新實踐成果。
抓住中國數字化發展機遇
2017 年數字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被市場視為撬動中國高速增長的新動力,中國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規模紅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報告稱,在過去四年中國數字支付市場規模增長了 20 倍,智慧銀行建設讓銀行可以再次抓住中國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機遇。
可以看到,智慧化轉型為銀行突破了新時期成本激增的發展瓶頸。智能軟硬件的技術成熟,點亮了渠道線上線下一體化建設新理念、新模式,極大降低了銀行渠道建設及運營成本。生物技術的普及應用,更是極大降低了銀行在客戶身份識別等領域的認證及風控成本。
同時,大數據技術讓銀行的數據成為利潤和價值高產出來源,人工智能更是助力銀行的精準化、定制化服務惠及更多維度客群,實現了降成本、增利潤的雙贏。以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有效破解了銀行降低運營管控成本的轉型難題。
不僅如此,智慧化轉型為銀行解決了精細化運營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成熟應用,根植于銀行風險管理本源,將數據挖掘、高等算法、機器學習等日漸成熟的新技術,嵌入到風控管理體系流程中,擴大了風險識別邊界,提高了風險估計準確率,破解了風險管理精準性、精細性路徑難題,以信息化手段、智慧化工具極大釋放了風控管理的效能,重塑出 " 保駕護航、價值創造 " 的雙維根基。
北京銀行明確提出 " 智慧銀行建設是一場理念、策略、流程的變革和實踐,利用應用成熟的智能技術和設備,對銀行傳統經營模式、管理體制機制、業務體系及品牌文化的再造與重塑,是一場以技術為開端、為介質,對銀行進行系統性地智慧創新建設 ",并在智慧銀行創新探索實踐中取得一系列豐收成果。
在專業人士看來,智慧銀行不是對銀行現有服務和技術創新的簡要融合,而是對銀行經營管理進行全方位系統性再造、智慧化升級。
為此,北京銀行明確提出 " 智慧服務、智慧風控、智慧決策和智慧平臺 " 為核心的智慧銀行建設體系框架。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起實時響應的數據采集系統及數字分析平臺,打造 " 精準、靈活、體驗化、一站式 " 的智慧服務體系,建設 " 全風險覆蓋、全系統管控、全流程可視 " 的智慧風控體系,構建 " 高能洞察力、深入分析力、精準決策力、精確管控力 " 的智慧決策體系,搭建 " 數據實時采集處理、外部數據批量獲取、非結構化數據分析、海量數據秒級查詢、數據價值高效產出 " 的智慧平臺體系。
堅守智慧銀行建設戰略
過去的 22 年,北京銀行創新成長為一家現代化股份制上市銀行,總資產從 200 多億元增長到超過 3.1 萬億元,凈資產從 10 億元增長到超過 1700 億元,均增長超過 150 倍;全球千家一級資本排名提升了 500 多位,晉升到 73 位,品牌價值達到 365 億元,開創了中小銀行創新發展的經典模式。北京銀行堅守智慧銀行建設戰略,無疑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北京銀行前瞻性提出了智慧銀行建設的戰略發展定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設備等科技手段,開創性踐行金融服務一站式便捷供給,完成了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發展的第一階段工作,創建了業內領先的 " 矩陣開放式創新管理平臺 + 創新實驗室 " 雙擎驅動的 " 大研發 " 體系。
矩陣式創新管理平臺實現總、分行兩級創新管理委員會體制,形成了跨業務線橫向聯合、總分行縱向聯動的矩陣式管理機制。
2012 年,北京銀行領先于同業開創規范化、標準化創新的管理體系建設,鑄就了北京銀行在強監管態勢下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硬實力。
同時,堅守自主研發,開創了智慧化協同的研發實驗模式。2013 年,率先于同業啟動創新實驗室建設,重點培養協同研發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等三大能力。
經過近 6 年的探索實踐,北京銀行實現了 1+1+1>3 的高效能,創新資源深度整合。
北京銀行創新實驗室先后完成智慧銀行、自貿區、社區銀行等多項科技應用創新,自主研發累計獲得各類專利近百項,包括 8 項國家外觀設計專利,29 項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和 55 項自主創新商標品牌;完成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布局,在精準營銷、智能風控等 16 個領域取得重要創新應用成果。
金融與科技智慧化融合
北京銀行立足金融服務,實現了金融與科技的智慧化融合互動。在發展中,北京銀行第一家進入中關村科技園區,第一家設立中關村分行,第一家發布 " 小巨人 " 服務品牌。
累計為 2 萬家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超過 3500 億元,中關村地區科技企業貸款市場份額始終位居首位。為北京市 90% 的創業板上市企業、85% 的中小板上市企業、53% 的 " 新三板 " 掛牌企業提供服務。
特別是,建立國內銀行業首家眾創空間—— " 小巨人 " 創客中心,目前會員超過 1.5 萬家,合作投資機構 240 余家,累計為 2200 多家會員提供貸款超過 500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金融作為北京銀行的鮮明特色和服務優勢,為金融科技發展創造了條件。
從成立之初,北京銀行就確立了科技興行的發展戰略,率先在銀行業自主研發核心系統,目前已經升級為第四代核心系統,全面支撐 200 個業務系統、近 600 家網點的實時交易,為全行 10 萬公司客戶和 1800 萬零售客戶提供全天候、專業化、智慧化金融服務,成為北京銀行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新時期,北京銀行前瞻性布局、高標準建成占地 188 畝、建筑面積 37 萬平米的順義科技研發中心,包括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數據中心,滿足未來 50 年科技發展需求。
同時,以國際化視野建設同業領先的金融創新實驗室,先后完成智慧銀行、自貿區、社區銀行等多項科技應用創新,獲得 5 項國家專利、10 余項國際國內大獎。
此外,北京銀行倡導開放合作,構建了融合包容的智慧化發展品牌文化。早在 2014 年,就與小米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在移動支付、便捷信貸等智慧服務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近年來,北京銀行聯手騰訊公司,依托北京銀行 " 京醫通 " 項目,致力于首都智慧醫療建設與創新探索,服務民生;與京東金融開展全面戰略合作,在支付互聯、數據建模等領域,探索線上消費金融新模式。
發展中,北京銀行與創客中心培育的優秀企業——知因智慧,在大數據知識圖譜方面開展深度研發合作;與北京銀行扶持成長起來的科創企業——曠視科技(Face++),開展人臉識別技術深度應用合作。這一系列合作成果,為金融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
動力源自改革,創新增強活力。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業發展的深度融合,開辟了北京銀行金融服務新范式,為金融創新提供了不竭動力,催生了金融科技的繁榮。
面向未來,北京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堅守加快建設智慧銀行的戰略定位,圍繞 " 三大發展目標 ",夯實 " 四項基礎建設 ",堅定不移推動 " 五大變革引領 ",完成傳統銀行向智慧銀行的華麗轉型升級,加快向新時代高質量創新發展邁進。
具體看,首先,實現三大發展目標。完成頂層設計的智慧化建設,實現對創新戰略理念、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文化建設的系統性升級和重塑;完成經營管理的智慧化建設,實現對業務流程、風控體系、運營體系和金融科技基礎的智能化再造;完成服務體系的智慧化建設,實現對產品、渠道以及品牌的智慧化重塑。
其次,夯實四項基礎建設。搭建起金融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層,滿足智慧銀行建設對創新敏捷度的要求;搭建起連接共享的信息數據層,滿足智慧銀行建設對海量數據的需求;搭建起智慧知識整合層,即構建智慧銀行的 " 大腦 ",滿足客戶全方位需求;搭建起智能系統工具層,滿足智慧銀行建設軟硬件智能化部署要求。
第三,推動五大變革引領。向金融生態化經營變革,夯實金融生態發展思路,提升銀行永續發展實力;向產品體系綜合化變革,做實差異化、特色化經營的 " 最后一公里 ";向風控管理精細化變革,降低風控成本、拓展業務邊界,提升金融資源產出效能;向服務渠道輕型化變革,拓展傳統銀行服務半徑,搶抓互聯網金融藍海,降低渠道建設成本;向營銷服務精準化變革,提高服務精準性及附加值,全面提升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