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平安中國”“法治中國”不斷推進,中國已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有數據為證:2017年,中國是全球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比2012年下降51.8%,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上升到95.55%。
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離不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風起云涌。它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新時代的中國,牢牢把握著這次歷史機遇。
放眼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中國派出哪些“神器”迎戰這一新的科技革命?
人類的臉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面部特征復雜性令人驚嘆,它能幫助人們更好的相互辨認,也是形成復雜社會至關重要的一環。
據報道,中國正在構建世界上最大人臉識別系統,系統目標是使面部和身份證件照匹配的準確率達90%。據消息人士稱,該系統可連接到監控攝像頭網絡,并將通過云設備與全國的各個數據存儲處理中心連接。
中國是將人臉識別尖端技術最先用于民用搜救的國家之一。人臉作為全球最大的圖像識別技術樣本,是智能檢測識別精準度的標桿。在中國人臉識別在一些行業已經有所應用,如公安領域的出入境邊檢、刑偵等,交通領域的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場景,教育行業的人臉考勤、宿舍出入管理、幼兒園接送等。
人工智能經過大概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已經到了一個即將要出現“井噴式”創新的階段,這主要是由于計算資源越來越豐富、成本也越來越低。人類的未來生活似乎變得更加清晰--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支撐的科技社會。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在中國發展,建好“中國大腦”,滿足人們的廣泛需求,正在成為各方聚焦的熱點。
“中國大腦”是以智能人機交互、大數據分析預測、自動駕駛,智能醫療診斷,智能無人飛機,軍事和民用機器人技術等為重要研究領域;支持有能力的企業搭建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平臺,面向不同研究領域開放平臺資源,高效對接社會資源,依托統一平臺協同創新;改變傳統“相馬模式”的科研機制,引入“賽馬模式”等市場機制,通過開放式協同創新和資源開放共享,吸引相關各方的廣泛參與;在人工智能技術成果的轉化與共享方面,充分引入市場機制,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帶動傳統工業、服務業、軍事等領域的融合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和社會服務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助力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為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2017年4月,工信部發布《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云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我國云計算和大數據快速推進,多個城市開展了試點和示范項目,涉及電網、交通、物流、智能家居、節能環保、工業自動控制、醫療衛生、精細農牧業、金融服務業、公共安全等多個方面,試點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將產生巨大的應用市場。
結語:如今,中國有上百家人臉識別技術研發中心,每年研發投入近20億元。人臉識別系統的試點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將惠及更多百姓。從安防到民用,從城市到鄉村,一個惠及13億多中國人的互聯網正緊密連接。人臉識別、“中國大腦”、云計算、大數據,正在支撐起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