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25日,90歲的白啟永老人為了辦理退休工資變更發放的資格認證手續,愣是跟著女兒、女婿乘車上百公里,還被抬上三樓,才完成手續辦理工作。社保認證需要采集指紋和面部影像資料,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親自前去認證確實是件麻煩事。好在為解決這一難題,多地已籌劃采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通過互聯網平臺,老人足不出戶,就可以“刷臉”認證。
采集證件照就是人臉識別應用場景中的一種,叫做有配合人臉識別,分為認證和查詢兩個步驟,需要被識別者的配合。而人臉識別應用場景還包括半人臉識別和非配合人臉識別。半配合人臉識別也分為認證和查詢,要求光照穩定,不需要被識別者配合,一般應用在受限的通道或者卡口,對相關人員進行黑/白名單比對;非配合人臉識別以查詢為主,通常應用在光照復雜、被識別者姿態不確定等視頻監控的動態布控場合,進行黑名單查詢。
其實,不僅在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人臉識別作為“21世紀十大影響人類生活”的革命性技術,也被廣泛地應用在刑偵、門禁、支付等多個領域。例如,在刑偵領域,人臉識別以其高速自動識別能力將公安部門從人工比對照片的“人海戰術”中解脫出來,大大提升了社會安全防范水平;人臉識別門禁可以直接通過刷臉的方式獲取臉部信息進行開門,以其方便與準確已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選擇;支付領域,2017年,支付寶、京東、蘇寧等公司紛紛宣布用戶可以進行刷臉支付。隨著我國開展智慧城市等項目,數據采集上的難度也大幅降低,人臉識別質量得到提升,有望擴展到更多領域。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在各個領域應用展開,也迎來廣闊的市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27.61億元。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市場規模將穩步擴大,到2021年將達到53.16億元。此外,我國安防監控滲透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不足,城市間差異巨大,二三線城市密度依然很低,且政府為實現治安防控“全覆蓋、無死角”而推出“雪亮工程”,要求增加縣、鄉、村的安防監控數量,更新老舊硬件,由此看來,安防行業人臉識別技術市場潛力無法估量。
潛力巨大的人臉識別市場目前已經吸引諸多產業資本的關注,除了BAT之外,部分主打人臉識別技術的企業也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海康威視自主研發了一套人臉識別系統,科大訊飛人臉識別技術的識別率高達99%,而瑞為技術的人臉識別可用于新零售系統的客流統計與用戶畫像等領域。
結語: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應用場景豐富,運用于安防領域,將為公共安全保障提供精準和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滿足國家社會安全保障重大需求。期待,更多優秀安防企業在人臉識別市場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