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學科和技術領域經過5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方法,在嚴格受控的條件下可以正確識別高度配合的用戶。但是,在數字化生物特征信息獲取過程受到內在生理變化(如眨眼、斜視、姿態、表情、運動等)和外界環境變化(如光照、遮擋、距離等)時,生物識別的性能急劇下降,不能滿足現實世界復雜環境下身份識別的需求,嚴重制約了生物識別的學科進步、技術推廣和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傳感、新算法、新架構給生物識別帶來了新的...
生物識別技術在電子終端領域落地應用的過程中,安全性能一直是備受矚目的問題。據媒體報道,10月24日舉行的GeekPwn國際安全極客大賽上,便有團隊破解了賽事中提供的人臉識別算法,成功誤導識別效果。而這一算法的API接口來自于亞馬遜名人鑒別系統(Rekognition)。 這一定程度反映出在人臉識別領域,算法仍有不斷完善的空間。當前被重點研發和運用的生物識別技術主要為指紋、面部和虹膜識別三種。但指紋和面部識別更為廣泛被運用,虹...